二战后日本大学数量和就读人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196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15%,成为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率先于欧洲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在由精英到大众化、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受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研究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日本留学网(http://www.xuejp.com)了解,日本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本科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
50年代中期,日本及时抓住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制定了以重、化学工业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而此时的日本高等教育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重文法、轻理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缓慢,远远不能适应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1957年,理工科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百分比:美国为29.5%;英国44.5%;西德为41.6%;法国为44.3%;而日本仅为21.9%。基于日本高等教育不合理的专业结构,1956年11月,日本经济界、垄断资本组成的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发表了《关于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大声疾呼:“如果不在现在制定出适应经济划时代的增长发展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培养计划,以谋求确保产业技术的提高,那么,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日新月异的世界水平,势必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范例者而遗恨于后世”。为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57年年底提出了《关于振兴科学教育的方案》的报告,强调纠正大学偏重法律和人文学科的倾向。提高大学的科学技术学部毕业生的质量,增加数量,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把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编入经济计划,确定增加大学和短期大学理工科学生,扩充科学技术教育规模,以确保科学技术人员的需要并提高质量。日本大学根据政府的政策和企业提出的要求,1960年制定了大学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计划。该计划规定,从1961年开始,每年增招16000名理工科学生,到1964年又提高为每年增招20000人。日本留学网(http://www.xuejp.com)了解:日本大学十几年来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计划,至70年代中期,理工类专科、本科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已超过40%,基本上扭转了日本大学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为日本的大中小型企业输送了各类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而带动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二、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
随着日本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拓宽,国内外业务的联系和交流的增多,这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强,象日本这样自然资源贫乏、完全依靠技术、资本和优质产品等贸易为生命的经济大国,工商企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大舞台上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企业的经理、高级管理人才在思想观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能力等方面要有所突破。为此,日本大学根据企业的迫切要求,于1989年,首先在国立大学设置MBA学位,作为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摇篮。日本的MBA培养在课程设置、案例分析、论文的选题等方面是按照企业提出的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特点,着重培养“创造性思考力和批判力”,与欧美“培养商场实物的专业能力”不同内容的工商管理硕士。之所以如此,产业界认为:产业知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更新速度更快,他们心中想学的,是更为普遍性的知识,也就是管理上很现实的问题,即用一般性的洞察力把它挖掘出来的方法论。
日本各名牌大学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唯独加大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博士学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1990年,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中,生物学、医学、保健学等属于生命科学占有最大的比重,已占全部博士人数量39.3%,而理科为10.8%,工科学15.2%。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日本大学教育培养的博士级的高级研究人才成为日本研究生命科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使日本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1992年的统计,日本几所大学(大阪大学、九洲大学、东京大学)生物医学论文产出量与美欧几所最好的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牛津大学)持平。象1997年日本继英国克隆“多莉”羊之后,在世界首例成功地克隆出牛这一事实,说明日本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很强的研究实力。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日本到1992年,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速,总体研究水平已超过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名列世界第三的地位。
更多留学信息,请关注:留学360(http://m.liuxue360.com/)我们的专家老师们将以多年的留学办理经验为您的留学之路提供全方位保障!